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,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1.5万辆和120.6万辆,均同比大增200%。火爆市场的背后,一场关于“电池荒”的讨论却在业内悄然升腾。
日前,美国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,根据模型推算,动力电池供应或在2025年~2026年“售罄”,2026年~2030年间,“电池荒”可能进一步加剧。
电池荒是否真实存在?背后推手是谁?后续电池供应趋势如何?
所谓的“电池荒”实际是供需失衡下的高端产能紧缺,随着技术进步、标准化推进、有效产能释放,目前结构性紧缺的情况有望缓解,而在车企持续寻求供应链安全的背景下,二线电池厂商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其实电池荒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,从去年开始就有这种情况出现。动力电池厂商产能利用率参差不齐,优质产能不足,低端产能过剩,目前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产能紧缺。
目前整车厂都在打品牌的关键时期,肯定会首先与头部优质电池厂合作,而由于电池路线变化较快,其他电池厂的高端产能并未跟上,才凸显出了短期的供需错配。
据测算,目前提供高端动力电池的厂家,有效产能也就300GWh,而中国今年的预计装机量大概就在200多个GWh。
表面上看产能缺口并不大,但实际情况是,电池产线大多具备定制化特点,一个萝卜一个坑,如果配套车型销量不达预期,而该条产线又不能为其他车型所用,产能就无法充分发挥,造成闲置。
目前电池供应存在两极分化,“电池荒”情况并不能视作普遍现象。“其实像特斯拉、大众、宝马这样的优质客户,受到电池厂更多的青睐,他们的电池供应量会优先得到保障;相形之下,销量不够理想的汽车厂商,对上游的控制能力较弱,在电池供应环节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。
“电池荒”话题突然被热议,很多的原因还是来自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。